50年代的台灣,經濟普遍不好,尋常生活通常三月不知肉味多,只能靠年節打打牙祭。一年中最大的節慶非除夕夜莫屬,祭拜祖先之後,緊接著吃團圓飯(俗稱圍爐),團圓飯是一年中的滿漢全席,飯桌上有魚,才能有餘,有雞才能有家(雞、家台語音同),先祭祖,再祭自己五臟廟。主中饋者難為無米之炊,年夜飯的生成則是考驗著各家主婦,成為家裡的魔法師,以巧手化尋常的青菜蘿蔔為神奇菜色,餵飽望眼欲穿、垂涎不已的家庭成員。
原本味苦的芥菜,一般透過汆燙來減少苦味,並保持顏色翠綠,用來煮干貝或雞肉是一道很好吃的料理。 50年代的尋常人家應該無法煮出這麼高檔的菜色!家母的一道年菜-長年菜,以刈菜-即芥菜為主,兒時不欣賞,因為色相普通,不吸引味蕾。年長後,離鄉背井,不再動-鼎灶,眾家姐妹年初二回娘家,津津樂道的家常年菜,不是以色取勝,竟然是以味取勝的長年菜!它的做法不繁複,只是把剩餘不用的廢棄物的價值發揮到極至而已。
1.筍乾,先用清水在大鍋中滾煮半小時,筍乾撈出洗淨,鍋中的水倒掉,並洗淨鍋子,預防筍乾中的沙子沈澱到鍋子,待用。
2.鹹菜心一顆-包心的酸菜心,(酸菜是包心的芥菜醃製,呈深黃色,葉則墨綠,)撥開葉梗,洗淨待用。
3.新鮮刈菜(刈音同掛-Gua 4,刈菜是芥菜的台語發音。)剝開每一片葉子洗淨,每片葉折成3截(綠葉先掐斷,葉梗對折),瀝乾待用。
4.雞腳、雞翅膀先汆燙,再輕搓雞腳,順勢去除雞腳上的雞眼。
5.長條型的山東白菜,剝開每一片葉子,洗淨待用。
6.豬網紗油,豬腹的一層油膜如一張網,因此稱網紗 ,炸過裹著內餡的豬網紗殘餘的油脂。家母年菜中必做的炸捲,用網紗捲上切碎的荸薺(剁碎擠出汁)、魚丸漿、肉末拌勻的餡,做成條狀捲,炸過,成了香酥可口的蝦捲樣貌,切片擺盤,沾蕃茄醬,另成一道搶手菜。
筍乾先平舖放鍋底,鹹菜心平舖為第二層,擺上汆燙過的雞腳、雞翅膀,依次舖上新鮮刈菜-芥菜,加入炸過香菇的油-(母親茹素,年夜飯依然得為一家款(煮)出一桌年菜),長條型的山東白菜,(圓形的山東白菜較不適合-太軟爛),加入蒜苗柔嫩的蒜葉部分,蒜苗煮的時間長了就會軟爛,不喜歡軟爛者,可滾煮一段時間,再放入,(蒜白辣味較濃,做成沾醬,沾蘿蔔糕),冬季盛產高麗菜,祭拜過的炒高麗菜,年菜中相對不討喜,亦可加入,加入適當水,(一般是清水滾煮白斬雞的湯汁),湯水約略淹過菜,倒入炸過裹著內餡的豬網紗油,香味四溢的剩餘油脂,為這鍋令人回味無窮的長年菜加分不少。
長年菜蘊含著母親的巧思,呈現主中饋者的節儉,不能暴殄天物,能利用者絕不浪費,以及晴天要積雨來糧的道理,由於母親的奮發不已,節儉成性,才能讓子女沈穩地茁壯。